返回第165章 解构 “我”:哲学、科学与意识的三重追问(2 / 2)跟着番茄学物理首页

骁睿快速浏览着满屏滚动的弹幕,眼睛突然一亮:“洛尘,有观众说哲学思辨和科学实证结合,这让我想起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会不会意识研究的突破,也需要一场思维范式的转变?”

洛尘推了推眼镜,声音中带着赞许:“你这个联想很妙!就像哥白尼颠覆地心说,意识研究或许也需要打破‘物质与意识二元对立’的固有思维。比如东方哲学里‘天人合一’的理念,和现代生态心理学强调的生物-环境交互,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

“那这么说,”骁睿语速加快,“古代哲学中的‘灵魂’概念,会不会是人类对意识现象的一种隐喻表达?就像我们现在用神经网络、量子效应解释意识,本质上都是在尝试描述未知?”

弹幕再次掀起高潮:

“鸡皮疙瘩起来了!原来古人早就开始‘意识冲浪’了!”

“建议考古学家研究下古代文献,说不定藏着意识密码!”

“突然觉得顾神的‘求生逻辑’理论,也有点哲学思辨那味儿!”

“所以哲学和科学,到底谁在给意识研究‘打辅助’?”

洛尘轻笑一声,翻动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以佛教‘唯识论’为例,‘万法唯识’的观点强调一切现象由心识变现,这和现代神经科学提出的‘意识构建现实’假说,存在微妙的共鸣。或许哲学为科学提供了想象的边界,而科学则为哲学验证了可能性。”

骁睿若有所思地敲击着桌面:“说到验证,最近神经哲学领域好像在尝试用实验验证哲学假设?比如用fMRI扫描冥想者大脑,研究‘无我’状态下的神经机制……”

“没错!”洛尘立刻接过话头,“这就是跨学科的魅力。当我们把‘我是谁’的哲学命题,转化为对默认模式神经网络的研究;把‘我到哪里去’的终极追问,拆解成衰老过程中神经可塑性的变化,或许就能在科学与哲学的碰撞中,摸到意识的真正轮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