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白平衡 防水
水下摄像头对饵料公司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原来都是靠经验,玉米、蚯蚓、面团子滴麻油,什么钓到鱼就掺一点儿,形成一个个不一样的野钓配方。
各种饵料秘方几乎都是这么来的。
随后渔具公司开始从这些配方里面拆解有效成分,通过临水表现来筛选。
湖北的渔具行业领先也是这个道理,钓鱼佬多,能帮他们试验饵料的人手和地方就多。
秘方多,可拆解的成分也多。
加上广阔的钓鱼消费市场,这才孕育出大量的渔具品牌。
秦大河靠着先知先觉,拿着成熟配方抢先制作了几款饵料,赚钱也是应该的。
特别是鲢鳙饵料的发展,鲢鳙佬是消费力最强的一批,钓具需求旺盛的很。
但接下来大河渔具想要持续做大,在渔具行业占据一定份额,饵料的迭代需要一直进行下去。
水下摄像头是很关键的一环,湖北那边的渔具公司有没有他不清楚,但大河渔具肯定要配备这些东西的。
以自家的百亩大混养为基础,通过水下摄像头,不断试验各种饵料成分对鱼儿的影响。
甚至等以后有钱了,还会在各个省份进行实验,在不同地域售卖不同的版本。
而且水下摄像头也能赚钱的,普通人肯定消费不起,但钓鱼佬从来都不缺有钱人,总能卖一点出去。
出门野钓,多带几个水下摄像头,然后多点打窝,哪个窝子进鱼就钓哪里,简直不要太爽。
就像金牛湖那边守巨青,有水下摄像头效率要高很多的。
带着小柳上了船,现在已经是下午两点了,秦大河先拉响发动机去喂螃蟹。
“高材生,帮忙一起干点活,我开到哪你撒到哪就行。”他笑呵呵说道。
“行,这是喂鱼吧?”小柳还有点好奇,他家庭条件还算可以,也没呆过农村。
“喂螃蟹,撒岸边一米的位置就行。”
也不指望鱼赚钱,但螃蟹的利润还是很高的,今年收个一千斤螃蟹就是十来万了。
沿着大湖边缘一路过去,到徐村的时候还发现一个地笼,骂骂嘞嘞的给拽上来了。
大湖水质清澈,这种大太阳天,能见度起码两三米,地笼根本藏不住。
平时只要不是太忙,他每天都会巡塘的,居然还有人想着搞他的货。
“玛的,给老子螃蟹都网上来了。”才一两多,也没法吃,直接丢回去了。
“养鱼也挺有意思的。”小柳笑呵呵的说道。
“还行,只要冬天不下网就舒坦。”
五爷喝酒的时候也说过,渔民最苦的时候就是年关下网,那时候鱼值钱,卖的也快。
冬天四五点就得去起网,回来手都冻的伸不直,收了网又得往街上卖,杀鱼可不轻松。
一个地笼也就倒出来一些小杂鱼,昂几、白条都有,全部扔船舱里了,回去喂两只小猫。
大堤一边找到三个地笼,不知道哪个叼毛想着搞点小鱼吃,杂鱼都凑了一盘,晚上正好加餐。
地笼他也不客气的笑纳,买一个都要十几块。
把喂螃蟹的事儿忙完,两人这才开始试验水下摄像头。
直接把船停到最深的地方,这里是人工改底的地方,他和二虎轮流开挖机挖了许久,闭着眼睛都能找到。
“我这是鲢鳙饵料,撒下去之后,从高水层到水底都会有鱼聚集。”
这次不是钓鱼,是聚鱼看看摄像头的效果,所以不用讲究醒饵。
用水拌好之后直接从船边抛下去,然后用海竿的编织线绑着摄像头送下去,数据线肯定够长的,做的时候小柳预留了十几米。
“这线不会断吧?做一个挺费功夫的。”小柳看着这么细的线有点担心。
“策,两百斤的大鱼都钓上来了,区区摄像头怕个毛。”
“我跟你讲,当初钓到青鱼可是全程录像的,还上了不少电视新闻和报纸呢。”
说到钓的大青鱼,秦大河又开始眉飞色舞起来,还把钱包里的照片给人看。
“厉害的。”
照片上大青鱼还是很震撼的,并排躺着比人都高。
“哈哈,为了钓这条鱼,我们七个人守了一个礼拜呢。”秦大河嘚瑟了一句,开始放线。
正常来说,除非觅食的时候,大鱼肯定聚集在最深的这一片。
一些黑坑限竿长就是这个原因,搞点坑中坑,钓友长度不够只能望鱼兴叹。
哪怕实数放鱼,也不怕被钓空了。
两米的位置,摄像头看的还是很清楚的,不过此时鲢鳙饵料吸引来的只有小杂鱼,还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