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父回答完,原以为这段插曲就这样过去了,正准备下台,没想到记者又把矛头对准了徐行,“小徐总,我也有问题想问您。”
徐行接过话筒,微笑着说:“您请说。”
记者:“一枝春预计什么时候上市呢?”
徐行:“明年这个时候,一枝春就可以跟大家正式见面了。”
记者:“今年的产量不足以对外销售么?”
徐行:“是的。”
记者:“从商业的角度考虑,一年的酿造周期是否太长了?如果扩大产量,您又如何确保明年一定能卖出去呢?”
徐行:“我不认为一年的时间很长,相反,我觉得太短了,以白酒为例,五南春的陈酿时间一般不少于3年,有的甚至长达数十年,只有长时间的陈酿,才能提升酒的品质和香气。”
记者:“明白,我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据我了解,目前市面上的梅酒,没有陈酿这么久的,大部分是一个月或者三个月,最多半年,您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他们不想做好酒吗?”
徐行:“当然不是,我相信没有人不想做好酒,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向现实妥协了,就像我们小的时候,都想做科学家,但长大后还是走上了各种各样的道路。”
记者:“这个比喻很好,能具体阐述一下有哪些因素吗?”
徐行:“最大的原因还是您说的商业化的问题。
陈酿时间越久,成本越高,风险也越大,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始人自己,都希望能尽快收回成本。
在这种普遍热衷短平快的大环境之下,当然很难诞生真正优质的产品。
我觉得我们还是要有些匠人精神,我之前去日本参观过他们的酒厂,他们对梅酒的制作,就像我们对白酒一样,可以陈酿两年,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只为了做出风味最佳的梅酒。”
记者:“那话又说回来了,您不担心您的商业化问题吗?
依您所说,时间越长,成本越大,如果定价过高,您如何才能在一众进口果酒中杀出一条血路呢?
根据目前的数据来看,比起国产梅酒,消费者还是更愿意为进口酒买单。”
徐行:“我不这么认为,消费者不买国产梅酒,原因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同等品质的好酒。
一个产品卖得不好,我觉得把它归咎于顾客不懂欣赏是很离谱的逻辑。
商业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在保持自己调性的同时,努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其实大家对于优质梅酒的需求一直都在,要不然消费者也不会愿意花大价钱购买进口产品了。
消费者不爱买国货,而更青睐进口产品,我觉得这是很多创业者的一个思维误区。
他们往往认为,消费者更追求性价比,于是拼了命地压缩成本,给大家投喂工业糖精。
当然,面对如此庞大的中国市场,只要营销做到位,什么样的产品都能有一席之地,只是,这不是我想做的。
我想让中国的梅酒,也能跟白酒一样,成为一张走向全球的新名片。”
记者:“说得很好,看得出来小徐总是个很有远见的人,只是您一直没有正面回答我关于商业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