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利用价值
襄阳东郊,襄水侧旁,习氏庄园。
娄圭作为吕布使者,出使襄阳。
他已经不满足推举南阳、荆南人入仕大将军幕府,他来这里是想拉拢南郡、江夏士人。
他与旧日友人习授同乘一车,出庄园向东而行,欲渡船前往沙洲之上拜谒庞德公。
途径鹰台时,见刘表父子聚集士人在鹰台上宴饮。
远远观望,鹰台附近旗帜如林,一派欢乐气氛。
习授见此,感慨说:“父子如此,何其快也。”
娄圭闻言也斜眼瞥视,回头看习授:“大丈夫居此世间,当自为之,何观他人哉?”
习授缓缓点头,就问:“州里人不知大将军、大司马高下,子伯如何看?”
“大司马行举轻率,弃天子、朝廷不顾,富贵还乡看似英雄,实乃守家犬也。”
娄圭对赵基并无好感,继续说:“明年他西征关中诸将,袁本初又岂是坐视?大将军拥护朝廷,护卫天子于中原,四方窥伺,实难救援。我料,明岁大司马腹背受敌,治下匈奴又岂会顺服?以我观之,实难持久。其兴速,败也速。”
习授不做表态,就问:“那大将军如何?”
“大将军躬杀董卓,威震中外。神武能断,忠诚为国,备受兖豫之士推崇、亲近。”
娄圭神情庄重,说道:“如今大将军携破曹操之大胜,端坐顾盼,远近无不畏服。”
他说的也有道理,几番运作之下,荆州成为了吕布的粮仓。
习授只是点着头,却另说:“奈何刘镇南太近,只恨大将军太远。”
对这样的婉拒,娄圭也不失落,没有断然拒绝,那就是还有回旋的余地。
真当中原大军席卷而来时,那么习氏就有可能进行策应。
策应的方式有很多种,有举兵的,也有搞破坏的,也有在刘表身边进言献策的。
而鹰台之上,刘表父子喜好狂饮,用特制的酒爵饮酒,这种酒具称之为雅。
伯雅盛酒七升,中雅六升,季雅五升。
因赵基、裴茂的崛起壮大,在荆州不怎么显眼的裴潜也成了刘表的座上宾。
虽然裴潜很不想这样做,这跟他的避乱理念有些冲突。
可拒绝刘表,那就跟生存原则有剧烈冲突了。
在此之前,裴潜与赵俨、杜袭等人结伴隐居……都是逃难来的,没有多余的财产,又不肯巴结刘表,无法出仕也就没有额外的收益。
所以这帮人维持简朴的集体生活,相互鼓励扶持,砥砺志节,一派清介风气。
然后赵俨、杜袭等人已经受邀返回颍川……相对于残酷嗜杀的曹操,赵俨这些人对吕布的抗拒反而没有那么大。
人在不同时期,看待事物的观点不同,甚至会背道而驰。
曹操征汝颖黄巾贼、宗贼时,解决了自身匮乏的军资问题,这个过程里,赵俨、杜袭等人亲族、乡党难免流血又流泪。
同样是与朝廷联合的中原新朝廷,他们可以躲避曹操,却不会拒绝吕布。
如果是曹操与朝廷联合,为了避免被曹操、朝廷征辟,又不敢拒绝,能做的就是离开繁华的襄阳,去荆南隐居。
这样曹操找不到他们,征辟令下达后无法传递到本人手里,也就不会连累生活在汝颖的亲族、乡党。
现在不需要跑了,匡扶朝廷的是吕布,这比曹操好说话的多。
他们走了,可和洽、裴潜没有走。
裴潜不可能放弃赵基后去投吕布,去了吕布那里,吕布敢信任他?
而去投赵基……怎么说呢,裴潜对赵基的印象不是很好。
虽然他也与自己老爹裴茂关系不好,几近决裂,各过各的;可还维持着表面和睦。
可赵基父子呢?在裴潜的认知里,赵基某天突然趴在路边,一弩射杀其父都是合乎情理的。
所以赵基发动安邑兵谏,推行维新之政……怎么看,都是一种造反。
你维新了,旧人怎么办?
父老长者,哪个不是旧人?
赵基用兵更是肆无忌惮,挟持天子诓骗太原、上党大姓,前者被扑灭,后者被迁离故土。
这仇很大,随时可能在赵基身边爆发。
这种时刻,裴潜是真的不想返回家乡。
既要先看赵基的脸色,又要承受那未知且凶暴的内乱。
而这段时间里,也就裴秀、裴征给他写信,邀请他返乡一起创业。
始终没有拿到裴茂、赵基的信,这让裴潜返回河东的念头越来越弱。
此刻,却因为赵基、裴茂的原因,裴潜一跃成了刘表座上客。
隐居的山野草庐,也是车水马龙,许多荆襄士人前来拜谒,咨询赵基的旧事,俨然将他视为赵基在荆州的代表。
裴潜还能怎么办?
裴潜酒量不怎么好,轮到王粲行酒令之际,察觉王粲眼神盯着自己,裴潜也只能赔笑求饶。
王粲手持特制宽大的酒令,他五短身材,容貌古朴,右手持令神情威严,不似平日嬉笑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