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5章 科举再开(2 / 2)魂穿三国,成为最强前夫哥?首页

“文伟!”

只见一个眉清目秀、约莫十八岁的少年排开众人,走到费祎面前,眼神灼灼地盯着他。

“莫要得意太早!我虽尚未加冠,但日夜苦读,不敢懈怠。待明年我及冠应试,定然要高你一筹!你给我等着!”

“好啊,董允,我等着你,但这次,我在你前面!”

“我会追上来的!”

此人名唤董允,乃益州重臣董和之子,虽年少,却聪慧过人,性子也颇为要强,在国子监之中,因与费祎年龄相仿,常与之相争。

“好了,阿允,文伟比我们年长几岁,自然更早参加科考,你这性子,委实急躁了些!”

“哼!”

董允轻哼一声,别过头去,但眼中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却丝毫未减。

这劝解之人名唤郭攸之,此时也在国子监就读。

只不过与费氏族人之后的费祎、董和之子董允相比,这郭攸之是全凭借自己的本事成功进入国子监的,平日里话语不多,但见识不凡,颇得众人敬重。

只是在国子监中只允许加冠之后才能参加科考,因此三人之中,如今只有费祎拥有了科考的资格,而他也没有辜负国子监之名,以长安县县试第一的成绩获得了参加省试的资格,而他所报的,正是进士科。

长安城,颁政坊,在这里,凡持有省试科举资格的,可以免费居住在长安内城颁政坊提供的房舍内,并免费提供吃食。

虽然条件简陋,但能省下一笔不菲的食宿费用,对于那些家境并不宽裕的寒门士子而言,已是莫大的恩惠。

“您好,我是这次阴平郡举子毋丘俭,闻听此处为应试士子提供免费食宿,特来投奔,不知可还有空余铺位?”

坊内一处房舍门口,一个身材挺拔、容貌英武的青年正在向负责登记的驿卒询问。

“没错,陛下恩典,这几处官驿正是专为赴考士子准备。不过条件简陋,就是个通铺,吃食也简单,公子莫要嫌弃才好。”

毋丘俭朗声一笑:“店家说笑了。能有片瓦遮身,一席安寝,专心备考,已是万幸,岂敢挑剔?只求尚有空位便好,在下方才问过几家,早已人满为患。”

“巧了!东厢那边刚好还有最后一个铺位,挨着窗户,还算亮堂。公子若是不嫌弃……”

“求之不得!多谢店家!”

此人名叫毋丘俭,来自河东闻喜的毋丘氏,虽出身官宦之家,但并非顶级门阀,他的父亲便是如今担任益州阴平郡太守的毋丘兴。

在刘瑁拿下河东后不久,在河东郡已经颇有威名的毋丘兴就被刘瑁看中,调入益州阴平去降服那里的羌氐,而毋丘兴并没有辜负刘瑁的信任,做的相当出色。

如今,毋丘兴的儿子毋丘俭以阴平郡郡试第一的成绩成功获得了前往长安参加省试的资格,一路赶来,并未铺张。

此次科举,父亲希望他报考进士科,但他却对明武科更感兴趣。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开疆拓土,方不负此生!这科举,便是他踏入军旅仕途的第一步!

就在毋丘俭安顿下来的同一间官驿,另一间更为拥挤的房间内,一个面色黝黑、眼神坚毅的青年正借着昏暗的油灯,埋首苦读。

他叫州泰,来自南阳郡,在原本的历史中,他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受司马懿赏识后,才厚积薄发,历任新城太守、兖州刺史、豫州刺史,最终官至征虏将军,江南都督。

可是由于此时的南阳早就为刘瑁所据,再加上科举制度的实施,本就是寒门的州泰全力以赴才勉强成功拿到了南阳郡三个科举名额的最后一个,成功获得了省试的资格,也来到了长安。

与那些家中有背景的世家豪门不同,寒门的他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夜夜挑灯夜读,不敢有丝毫松懈,而他所报的,也是明武科。

不过,在这些来自大汉各地的士子中,还有一群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冒着巨大风险,穿越汉魏森严的边境线,从曹魏治下辗转而来的学子们……

其中,便有一位名叫桓范的青年,他来自豫州沛国,乃龙亢桓氏中人,在他的后代中,有一人曾经位极人臣,官拜大司马,扬州牧,那人名唤桓温。

但此时的龙亢桓氏还未发迹,只能算作沛国境内略有名气的小世家罢了。

为了参加这场科举,他耗时大半年,先是南下绕行淮南,躲避沿途关卡盘查,再经由荆州北部的汉魏拉锯地带,九死一生,才于去年岁末抵达长安。

凭着过人的才学,他成功通过了那场专门为魏地士子设立的长安县试,获得了参加省试的机会,不过他所报名的却是几科之中的明算科……

此刻,他站在颁政坊官驿简陋的窗前,望着远处巍峨的长安城墙轮廓,心中百感交集。

他坚信,在这里,他的才华一定能够得到刘瑁的赏识,展现自己的才华。

像他们这样来自五湖四海,出身各异,却怀揣着同样梦想的士子,还有很多很多……

他们或出身名门,或来自寒微,或生于汉土,或从魏地冒险投奔。

此刻,他们尽皆汇聚于这座伟大的长安城,目光灼灼地望向那座即将开启的龙门,礼部贡院。

章武五年的这场科举,注定将比第一次更加波澜壮阔,也承载着更多人的命运与希望。

科举,在即。